撒種與收割

宣教部主任 王安琳

◎經文:詩126篇

詩篇126篇是詩篇上行之詩中的一首(120-134篇),上行之詩是以色列人每年三大節期,從各自的城鎮前往耶路撒冷這座山城去朝見神,一路走過漫長彎延的山道時,會按著次序吟唱的詩歌組曲,用來回顧神的恩惠、讚美神的作為,也象徵著信徒在生命中,一步一步朝向神、逐漸成長與成熟的景況。詩篇126篇寫作的日期,聖經學者們雖然沒有一致的看法,但其處境是與一小批被擄歸回的群體有關,而整篇詩詞充滿了感恩與祈求。

一、被擄歸回夢成真(1~3)

詩歌的一開始,詩人回顧耶和華神將那些被擄者從被擄之地帶回錫安,就是他們的家鄉時,歸回者的感受是好像「作夢」一般,感覺是那樣的歡喜快樂,但又是那樣的不真實。因為神雖然透過耶利米先知傳講的信息,在以色列百姓被擄以先,就應許他們70年後可以歸回(耶廿九10),但日子一天天的過去,雖然在夢中有好幾次回到了家鄉,但總在醒來後更覺得回歸路是那樣的遙遠,歸回的可能性是那樣的渺茫。

然而,忽然間波斯王古列下詔通告全國,凡作耶和華神子民的人,可以歸回耶路撒冷,並重建神的殿(拉一1-4)。這樣大的一件事,卻發生得那麼快、那麼突然,聽到的人都不敢相信、再三確認,雖然表面上是滿口喜笑、滿舌歡呼,但心裡卻總是覺得自己好像又在作夢,不怎麼踏實;直到真正踏上那塊熟悉又陌生的土地,站在那片荒蕪又破損的城樓上,聽見外邦人都異口同聲說「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!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!」,這一切才變得真切實在,他們的心、他們的口也就同聲宣告「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」。
其實詩篇中所提及的這一群被擄歸回之人的經歷,也是新約中每一個基督徒的親身經歷。因為我們都是被世界、被罪惡權勢擄去的人,也都是經歷了基督十架救贖的人,使我們能夠回到神的面前,成為被擄歸回的人。而這樣偉大的救贖之恩,是世人與我們都見證、都讚嘆不已神奇妙的作為。

二、懇祈得見大歸回(4)

接下來當經文進入v.4時,忽然內容從歡呼與宣告轉變成為一個祈求,就是「耶和華啊,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,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。」這是這一群已經歸回之人的禱告,而這個禱告反映出他們現今生活的艱辛與缺乏,也反映出整個聖城的荒涼與蕭條。因為「南地」涵蓋了別是巴周圍、希伯崙南方,以及靠鹽海猶大曠野一帶的乾旱無水之地、溪流乾涸之處。詩人用自然地理的景況來描述歸回者現在人口稀少、艱困貧乏的處境,所以這群已經歸回之民向神祈求,被擄之人的歸回要像「南地的河水復流」一般,有大量的回歸潮,不但是能夠帶動萬物滋生、百木興旺外,也能夠使人所居住的城鎮、市集都熱鬧起來。然而,要使「南地」這樣乾旱無水之地的河水復流,必須要連續降下大雨才有可能,也就是需要神恩典的作為才有可能;同樣的,被擄之人要能夠大量的回歸,要能夠使整個耶路撒冷城恢復以往人丁興盛、市景繁茂的景況,更是需要神豐沛的恩典降臨,才有可能如南地的河水復流一般再現聖城的榮景。

新約教會也是一樣,我們在神面前最長久、最懇切的禱告,就是求主「天天將得救的人數加給我們」,使教會能夠興旺、能夠充滿活力,使許多仍被世界與罪惡權勢綑綁的人,能夠早日得著救贖、回歸向神。

三、流淚撒種為豐收(5~6)

人的祈求合於神的心意,v.5-6神就作出回應「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,那帶種流淚出去的,必要歡歡樂樂的帶禾捆回來。」有人說這兩節經文放在此處有點突兀,但實際神用撒種與收割的比喻,回應了人想要人丁興旺、萬物繁茂的祈求。神要求人不只是禱告祈求而已,還要起來與祂同工,要先作撒種的工作,才可能有收割禾捆的盼望,也才可能有南地河水復流的榮景。

人比較喜歡做「收割」的工作,因為正如經文所言,「收割」是帶著滿足歡喜的心情所做的工;相反的,「撒種」卻是一個苦差事,因為在經文中2次提到「流淚」撒種,可見撒種是一個艱辛勞苦、繁重吃力的工作,是人不太喜歡、不太樂意去做的工作。神卻告訴祈求者,要先流淚撒種,才會有後來的歡呼收割,要先帶種流淚出去,才可能有後面帶禾捆回來的歡樂。

「撒種」的工作有兩個重要的關鍵:一是「種子」,另一則是「撒種的地點」。從耶穌撒種的比喻可以知道,所謂的「種子」就是「神的道」(路八11),而在v.6中,神要那些先歸回的人帶種「出去」,要去到哪裡?就是去到那被擄之地,也就是去到未信主之人的中間,將神的道(種子)傳講開來。當人願意不怕艱辛與神同工,雖然知道會流汗,甚至會流淚,但神應許將來有一天必能歡歡喜喜的帶著禾捆回來,也就是必會發生被擄之人的大回歸潮,就如南地河水復流一般的興旺茂盛。

佈道與差傳的工作是教會從神領受的重要使命,而撒種與收割也是我們每個被擄歸回者無可推卸的責任。求神幫助我們不只是願意在禱告中與神同工,更是能夠樂意起而行動,從本族本家直到地極傳講神的福音,並用信心與盼望等候在神裡歡喜豐收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