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長/杜榮華
我是在高二那一年將自己生命的主權交託給主,從此,面對人生未來的道路,我的禱告不再是「我要甚麼…」而是「主,你要我做甚麼?」大學幸運的考上師大化學系,是我的理想,也是我的興趣,畢業後,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國中教師,沒想到大二時,神將全職事奉的負擔放在我心裡,當時我非常困惑和惶恐,所以花了兩年半的時間迫切禱告尋求,終於在畢業那一年,神透過提摩太後書一章7~12節呼召我,所以,我便在教職義務服務期限五年滿之後,毅然決然辭去心愛的教職工作,走上全職事奉之路,時間過得真快,卅一年過去了,至今仍在神分派的工場上服事,心中充滿對神的敬畏與感恩!
馬太福音的主題強調耶穌基督是君王。它的結構是以耶穌基督的教訓與行動互相穿插交替。其中有兩段相似的經文:馬太福音四章23~25節和馬太福音九章35~38節,都提到「耶穌走遍各城各鄉(加利利),在各會堂裡教訓人,傳天國的福音,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。」分別是三至四章和八至九章的小結,從馬太福音九章35~38節我們看見耶穌基督事奉的榜樣:
一 、 帶著殷勤的心,面對上帝的託付
馬太福音九章35節─「耶穌走遍各城各鄉,在會堂裡教訓人,宣講天國的福音,又醫治各樣的病症。」
當時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,對普羅大眾,最平常的交通方式就是走路。當年耶穌就是帶著門徒在巴勒斯坦那塊土地上四處奔波,根據歷史學家約瑟夫記載,當時加利利有204個鄉村,每地人口不及兩萬人,若是平均一天走兩個村莊,必須至少要三個月才能走遍加利利,實在非常辛苦!
「走遍」代表的不僅是行走,背後更是代表祂主動、積極、負責和殷勤的服事心態,以常情來看,祂不需要如此勞苦,祂大可住一定所,等待有需要的人來找祂即可,但是祂卻主動出擊,去尋找迷失的羊!
到底耶穌的工作是甚麼呢?1.教導屬靈的真理:耶穌是偉大的教師,向人傳遞解釋有關神的理論與知識,並且運用最多樣的、活潑的方法和技巧。2.宣揚天國的福音:宣揚是傳達一個命令,或是宣告一個消息,宣揚著重在「神為人所預備的救恩」。3.醫治百姓的疾病:醫治是能力與愛心的顯明,解決人身體和心靈的疾病。
以今天的角度看,耶穌基督從事的是教師、傳道和醫師的三重工作,這些工作至今都仍是傳福音的有效策略!
台灣北部的福音工作起源於宣教士馬偕,1844年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,是長老教會牧師,1871年抵台展開宣教工作,1901年卒於台灣。馬偕對台的貢獻如下:足跡遍行大街小鎮,步行往來淡水宜蘭19次,苗栗51次,建立了超過九十間教堂,信徒超過四千人,傳道的過程中幫人拔牙超過四萬顆,開設西醫醫院(今台北馬偕醫院的前身),也創辦學校,甚至讓女子有受教的機會。馬偕傳道的策略幾乎與耶穌基督一模一樣,他的服事奠定了台灣北部教會的根基!
二 、 帶著憐憫的心,面對百姓的痛苦
馬太福音九章36節─「他看見許多的人,就憐憫他們;因為他們困苦流離,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。」
耶穌看見許多人困苦流離,「困苦」,原意是掠奪、剝皮。「流離」,原意是倒下、癱在地上。困苦流離是描述當時的百姓備受威脅壓迫甚至遺棄,以致落在一種憂慮、苦惱灰心沮喪的情況之中。耶穌在助人的同時,不僅看見人外在的需要,更是看見人內心的光景,當耶穌面對人的需要時不是視若無睹,也不是冷若冰霜,而是感同身受,並且立即採取行動解決人的問題和痛苦。
出埃及記34章6節表達了「憐憫」是神重要的屬性,神也期待我們這些屬祂的人展現出對人的憐憫,彌迦書六章8節─「世人哪,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。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?只要你行公義,好憐憫,存謙卑的心,與你的神同行。」。我們周遭太多流離失所的人,您願不願意帶著愛和憐憫走向他們?您願不願意向他們伸出友誼之手?
我認識一位洪姊妹,原本工作是會計師,三十多年前在同一個教會社青團契服事,在偶然的機會接觸一屏東的育幼院,看見許多孤兒需要照顧、牧養和教育,所以動了慈心,經過禱告,毅然決然辭去台北優渥的工作,搬至屏東育幼院,領極微薄的薪水,過很簡單的生活,陪伴許多孤兒、給他們生活照顧,教育訓練,靈性培養,她的付出影響了許多孩子,後來,她自覺裝備不足,跑去神學院讀教育,後又回到育幼院服事一段時間,神讓她看見台灣整個育幼院的需要,所以憑信心成立了一個協會:「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」,目的在關懷失家兒,建構資源服務網絡,使健全成長與正向發展。她至今未婚,但她奉獻她的青春、時間,金錢和才能給許多失親兒,每次看見她一頭蒼蒼的白髮,就令人感動和肅然起敬!
三 、 帶著禱告的心,面對禾場的需要
馬太福音九章37~38節─「於是對門徒說:要收的莊稼多,做工的人少。所以,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。」
這裡禾場的莊稼到底指的是甚麼?在舊約,待收的莊稼往往被用來描繪將要來的審判(賽二十七12;何六11;珥三13);新約施洗約翰也曾說過類似的話(太三12);耶穌在一些地方也說過(太十三39~40)。但這裡的意思和約四35一樣,卻是指人們已準備好對福音有所反應,以「逃避那即將來臨的憤怒」。所以作工的人並不是被差去對萬民執行最後審判的天使們,而是被差遣去傳福音,去拯救人們免遭審判的人。
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廣大的禾場,許多人心就像已熟的莊稼,需要更多的工人進入禾場收割莊稼。耶穌要我們應當祈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收取莊稼。我注意到「打發」這個特別的字,它在新約出現82次,除了差派之外,還有「趕出,驅離」的意思,所以有帶著暴力的,勉強的丟出的意思。
面對大使命,我們需要與神同工,我們禱告,神就催逼,神就感動,神就打發差派。1872年11月,戴德生再度來華。此時他致力於使內地會在各地建立的教會本土化,著力培養中國教牧同工,使教會不再依賴於外國差會,達到自立、自養、自傳。1874年1月,戴德生看到中國內地的更大需要,在禱告中求神再預備五十或一百個中國傳道人,以便開發浙江省四府四十八縣福音未到之地;也求神差派更多宣教士來打開那福音未到的九省之門。1874年6月,戴德生因脊椎受傷不得不離華返英療養,病重時幾至癱瘓。到1875年4月,戴德生的健康逐漸恢復,他堅信神一定會帶領他重返中國。他每天對著牆上的中國地圖,迫切為九省禱告;更祈求神親自差派18位「大有信心、真誠奉獻、火般熱心,樂意為主生活、為主工作、為主受苦,甚至為主而死」的宣教士去中國。結果神給了他24位,包括已在中國宣教的6位,共30位,從而掀開中國西南宣教開拓史的一頁。
沒有工人,就沒有工作,門訓在三十九年前由吳勇長老設立,是一所不分宗派、強調生命的學習,及更深地讀經的工人訓練機構,為的是培育訓練具有「基督門徒心志」的神國工人,從事國內外牧會、宣教、教導等事工。我們熱切的向神禱告,求神將清楚全職呼召、尊基督為首、甘心全然獻上、付代價走十架道路,甚至願意為主而死的弟兄姊妹帶領至門訓,期盼他們接受全人裝備之後,能到主安排的事奉工場竭誠事主,傳揚真道,建立基督的教會,擴展神國度,直到基督再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