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從主的代價
廖元威牧師
恭喜門訓第38屆的畢業生,你們接受了幾年嚴謹的裝備,達到了在學院所修科別的要求,今天主帶你們完成一個階段的使命,接著就要進到新的階段。門訓成立的目的就是:讓蒙召全職事奉的人,在門徒訓練的裝備上能夠更紮實;回到教會時,也能帶著這樣的使命跟價值觀服事。路加福音九章這段經文,是耶穌呼召門徒的時候。不管是主動請纓或是耶穌發出邀請,我們都看見這裡面有三方面可以學習,並且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。
一、跟隨主要付上代價
耶穌跟門徒走在路上的時候,有一個人跑到他的跟前來說「你無論往哪裡去,我要跟從你。」這個人顯然聽過耶穌講道也目睹耶穌行神蹟。主耶穌公開傳道時,所到之處幾乎是萬人空巷,甚至是前呼後擁,只要跟著耶穌就可以感受到祂受歡迎的程度非常的大。今天的電影或是運動明星受歡迎的程度,跟耶穌當年比起來,應該還是相差甚遠,耶穌所在之處也總能感動人心。這樣看來,跟隨耶穌肯定有前途。跟對對象是很重要的!這個人打從心底就認定,他已經找到一個可以跟隨的對象,帶著浪漫的情懷要來跟隨耶穌。根據平行經文,馬太福音八18-19中提到,這個人的身份是文士或經學家(新譯本翻譯),他稱耶穌是老師,所以很有可能是慕名而來,希望能夠成為耶穌的學生。如果跟著耶穌,知識肯定會大為提升,對於天國的道理有更多的明白。
可是我們看見,主耶穌呼召門徒不只是要做學生,從臺語的聖經來看,「門徒」就是「耶穌的學生」,所以門徒的確有學生的意味在裡面,但是主耶穌絕對不是像猶太人的傳統,讓學生乖乖的坐在拉比腳前,學習妥拉或者律法。跟隨耶穌會讓一個人的生命改變、價值觀改變、世界觀改變,活在世上終極的目的也會跟著不同。當然,跟隨耶穌要付代價,甚至有可能會付上生命的代價。記得我在華神接受裝備的時候,林道亮院長常常說傳道人隨時要做三件事情:第一禱告、第二講道、第三殉道。我心想傳道人要隨時禱告、講道都沒問題,殉道要不要再考慮一下?不過還好,禱告和講道可能有很多次,但如果神給你機會碰到殉道,一次就可以了。
我在歐洲服事的時候,有一次受邀到德國的漢堡授課,有一位姐妹上完課之後,說課程很有領受、對她有許多幫助,於是就很積極的跟歐華神學院聯絡,表示她要報考。她知道歐華有學士、碩士課程,也快要開始教牧博士的課程,她想要從學士開始讀,一路讀到博士,然後風風光光的到各處去教導人。我們覺得這個動機是有問題的,就沒有接受她的報考。剛剛所讀的這段經文,一開始這個人主動表明心志堅定,跟耶穌說無論祂往哪裡去,都要跟從到底。然而耶穌對這個人的滿腔熱血不太領情,反而有點在澆他冷水,主耶穌怎麼回答?祂說「狐狸有洞,天空的飛鳥有窩,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。」如果一廂情願的認為跟著耶穌一定很有前途,或是會讓人的地位更高、更受歡迎,那就錯了!耶穌對門徒說過「學生不能高過先生,僕人不能高過主人。」看看主耶穌的境遇,我們就知道事奉主的人大概會如何。
耶穌並不是都受歡迎,耶穌也常常被人排斥,有人不願意接待祂。耶穌和門徒曾經過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,村裡的人看見他們朝向耶路撒冷走,就拒絕接待。跟隨主堅持真理的人也一樣,有的時候是會被排斥的。身為一個客旅經常要仰賴別人的接納跟款待,否則就沒有安居之所。跟隨耶穌也必須要能夠不受物質的捆綁。耶穌的比喻中,天國就像撒在四種不同土壤上的種子,我們應該都很深刻,如果跟隨耶穌的人,是要讓神的話在我們的生命當中,能夠結出果實30倍、60倍、100倍,那麼就不能夠被今生的思慮錢財誘惑,不能被宴樂所轄制跟捆綁。如果認為事奉主就能夠吃香喝辣的話,請趁早打消這個念頭。
「狐狸有洞飛鳥有窩」是指棲息或是安歇,甚至是最終的歸宿地,立志跟隨耶穌的人,是在走一條不能回頭的不歸路。「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」,意指沒有棲身的地方,枕頭這個字在新譯本翻成「棲」,原來是一個動詞,指的是躺下平臥,可以用來指一天勞碌工作之後,回到家裡了、躺下來休息,或許我們也可以把它引申為人生終極的目標。約翰福音十九30提到,耶穌被釘十字架到了最後一刻是如何?祂嚐了做為麻醉劑的醋,嚐了一下就不嚐,接著說「成了」,便低下頭,低下頭跟枕頭這個動詞是同一個字。主耶穌把靈魂交付給神,十字架的救贖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、無罪的代替有罪的,宣告成了之後,低下頭,那才是祂使命的完成。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是要遵循父神的旨意,他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,而且祂是忠於託付到最後一刻直到完成。十字架才是耶穌枕頭的地方,也是跟隨主的人的終點站。當然我們沒有那麼偉大,我們也不一定會殉道,就算殉道,跟耶穌成就救贖的工作意義也大不相同。但是不管如何,主耶穌對打算跟從祂的人說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要跟隨事奉主嗎?不要一開始滿腔熱血、慷慨激昂,碰到困難的時候,卻沒有辦法持續堅持下去,想要走回頭路。神學院畢業是一個階段的結束,但是也是一個新考驗的開始。
二、跟隨主要使命優先
我LINE的通訊錄中,有一位姐妹的狀態消息是「使命必達」,看著讓人很受激勵,我猜想這可能是她的座右銘。這段經文的第二個例子,主耶穌又對一個人說「跟從我來!」耶穌主動向這個人發出邀請,這一回反而是受邀的人請求說可不可以慢一點?經文的記載講到,這個人沒有拒絕耶穌,他只是想要盡一點為人子女的責任,他說「主,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。」猶太人如果家中有人去世,在處理後事上是非常迅速的,通常都是當天會埋葬,而且埋葬不是像華人這種土葬的方式。因此顯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,不是他的爸爸已經死了在等待要埋葬,而是指他要回去盡他的孝心,奉養他的父親直到離世。親情不對嗎?孝順不好嗎?不是連十誡都很清楚的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嗎?自古以來埋葬父親皆是為人子女天經地義的責任,如果連這樣的責任都不盡的話,不僅會背負不孝的罪名,更是會讓人覺得不顧人情事理。可是在決定要跟隨祂並做祂門徒的重要議題上,主耶穌提出了一個比家庭責任更高的要求,就是跟隨耶穌、傳揚上帝的道,必須放在第一優先的位置。
路加福音十四26-27「人到我這裡來,若不愛我勝過愛(愛我勝過愛:原文是恨)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兒女、弟兄、姊妹,和自己的性命,就不能作我的門徒。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,也不能作我的門徒。」各位若仔細看,愛我勝過愛的小字原文是恨,如果直接翻過來太強烈了,你想想看,耶穌說人到我這裡來,若不恨自己的父母、不恨自己的妻子、不恨自己的兒女、不恨自己的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,就不能作我的門徒,大家看了這段經文,可能全部都跑光了。和合本這樣翻確實也有把真正的意思表達出來。沒有衝突的時候沒有問題,當一旦有衝突的時候,到底你要選擇什麼?就像剛剛講的殉道,殉道在平常的時候不會碰到,如果碰到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,到底是選基督是主、還是另外一個?不管是統治者、價值觀,或是什麼樣的事情是你的主,你都會碰到一個關鍵性的抉擇。如果這個人父親還健在,那麼要等到他父親離世,完成葬之以禮的責任再來宣揚天國的道,要等到幾時呢?可能要等非常久,甚至是遙遙無期了是嗎?
四十幾年前,我進神學院接受裝備的時候,班上有一個同學,他不僅是非常好的大學畢業,而且在那個年代,他頂著碩士的光環來報考。被錄取了,卻面對一個很大的衝突,他的父親說「你不可以去,你進神學院就是我們斷絕父子關係的那一天!」各位怎麼辦,先回去埋葬自己的父親再來吧!他的父親期待他要出國唸博士、在大學拿到一個教職,等做到那個地步,想做什麼再做什麼,真的嗎?這個弟兄雖然非常痛苦非常困難,但他堅持下去了,從此他的父親不再和他說話。母親因疼愛孩子,禮拜天他實習完回到家,還是會幫他預備飯菜接待他,可是他老爸一眼都不願看他。經過了好多年,直等到他父親明白服事主的價值後,他們父子關係才恢復,這不是容易的事情。跟隨主就要使命優先,真的嗎?使命必達到底是老闆說了算還是你說了算?是地上的老闆說了算還是天上的老闆說了算?我想這對我們來講,都會是一種挑戰。
三、跟隨主要徹底委身
「又有一人說:主,我要跟從你,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裡的人。耶穌說:手扶著犁向後看的,不配進神的國。」這是另外一個自願的例子,他說主啊我要跟從你,但是提了一個附帶條件,就是請耶穌讓他先回去跟家人辭行,從字面上來看是合情合理的。舊約有一個例子,以利沙跟隨他的老師以利亞,「以利沙耕地;在他前頭有十二對牛,自己趕著第十二對。」以這種的排場來看,以利沙家裡應該算是相當有錢。「以利亞到他那裡去,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。以利沙就離開牛,跑到以利亞那裡,說: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,然後我便跟隨你。以利亞對他說:你回去吧,我向你做了什麼呢?」這個是和合本的翻譯,很多人讀到這個地方都有一點不理解,以利亞怎麼說你回去吧我向你做了什麼?現代中文譯本是說「好吧,你回去。我不阻止你!」或「去吧,可是要回來,因為剛才我向你做的是很重要的事。」呂振中譯本的翻譯比較生動易懂「你去吧,可要回來;因為我向你作了甚麼、你總要記得。」我們看見當以利亞對他說這些話的時候,以利沙接續的行動表達了他內心的想法。他宰殺了耕地的牛、焚燒了套牛的器具、煮肉招待親友。這展現了什麼?壯士斷腕、破釜沉舟的決心,不讓親情工作成為牽絆,甚至不給自己留後路,跟被耶穌呼召之人的反應顯然有很大的不同。所以耶穌對這個看起來合理的要求,同樣給出讓我們感到有點意外的回應「耶穌說:手扶著犁向後看的,不配進神的國。」這個回答聽起來像是一個警告,跟隨主的人有沒有可能先是一頭熱,不久之後就覺得過去的生活比較好,留戀過去,甚至走回頭路?
林道亮院長常常講一句話「如果沒有蒙召你就去賣豆漿。」很多人拿這個來談,在我們那個年代四十幾年前,神學生都要擔任伙委,早上自己磨豆漿來吃,一煮都是幾十人、甚至上百人的份量。林院長的意思是,如果你有那個功夫、知道怎麼用這些工具,開個豆漿店應該是可以的。這是林院長發出的肺腑之言,他說天國沒有志願軍,只有徵召而來服事主的人。如果你不清楚神對你的呼召,碰到困難就很可能會打退堂鼓;反之,如果你清楚知道是神呼召你,祂就要負全部的責任,這樣你就不會手扶著犁向後看對嗎?求主恩待我們,讓我們不管是在什麼樣的階段,不是替自己找一堆理由,跟從主不容易、事奉主不容易,門徒和事奉是緊緊相連的。不論是帶職事奉或者全職事奉,都在作門徒。一個事奉主的人,如果沒有實踐門徒的生活,生命就會有困難。
這個人嘴上說要去道別,心裡卻可能是留戀原有的價值觀和生活模式,跟從主絕對不能心口不一,而是需要一生堅持!我想犁田犁得好的秘訣,就是必須向前看,特別是在有大小石粒的田地上面,若不專注、若回頭看,就很容易跌倒。耶穌說「手扶著犁向後看的,不配進神的國。」不配的意思是不適合或無用。所以在跟隨事奉主的路上,心懷二意就沒有辦法堅持到底;而心懷二意的門徒跟事奉者,就會變成是無用的。可能我們面對困難會軟弱,就好像彼得曾經否認主,但他悔改了;猶大為了30兩銀子出賣了主,雖然他後悔,卻是走了絕路,沒有真正的悔改,因此他成為無用的。潘霍華在《追隨基督》這本書裡面,講了一句很有名的話「當基督呼召一個人,祂是召他來為祂死。」講得好強烈啊!可是我覺得這完全符合耶穌所說的,耶穌說「凡要救自己生命的,必喪掉生命;凡為我喪掉生命的,必得著生命。」這值得我們一輩子去體會去理解。但願門訓的畢業生、校友,以及每一個跟隨事奉主的人,都把這樣的話牢記在我們的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