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傳身教

王貴恒院長

某位很有名的宣教學大師講過,一個人可以單靠知識和理性信主,也可以單從感性層面信主,但如果一個信主的人,碰到困難依然不改變,那麼就需要具備理性和感性,才能堅持信仰。今天我們來思想,傳道人在教會牧養弟兄姊妹,也對沒信主的人傳福音,該如何兼顧知識理性─教導話語層面,以及感性─關懷牧養層面,讓未信主的得著,已信主的更堅定呢?同時,我們又不能否認各人的性格、背景和恩賜不同,是不是所有牧者都能夠在教導與牧養上面面俱到呢?

不可諱言的是,實際情況不一定這麼理想,有人教導知識上很強,解經講道頭頭是道,但因個性或其他方面,以至於牧養關懷上比較欠缺;有人則相反,主動、積極熱心、對弟兄姊妹無微不至,但在教導上就相對弱了些。有的弟兄姊妹希望知識層面能被提升,有的則需要更多關懷,以至於某些人就往他處找草吃,或上網取得豐富的資源,有時候產生額外的風險。作為傳道人,究竟怎麼幫助信徒呢?


  • 彼得前書 五:1-4

一、要做信徒的牧者
傳道人要做信徒的牧者,「牧者」是甚麼意思?第一個是牧養,也就是餵養提供養分,供應羊群的需要,從詩篇23篇可以清楚看見。第二個是照管,包括看顧、安慰、督促、鼓勵、提醒、勸告、糾正。一位群羊牧者的兩大責任,就是牧養和照管,好像母親溫柔的照顧嬰兒或孩子,一般習慣上就認為牧師對信徒應抱持溫柔的姿態,但督促就未必是全然溫柔了。牧者也需要提醒、鼓勵、勸告、糾正、推動與監督,層次性地從溫柔、溫和到堅定直言,學習用直接間接、明示暗示的方式,讓信徒自己發現偏差,願意主動先改正。教會的牧者不容易,除了善言善語溫柔謙卑之外,是不是也能夠指正信徒的不對,說該說的話?求神給我們屬靈的感動跟旨意,讓我們用適當的態度,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,除了平時常有牧養上的供應之外,也在必要時為主的緣故,說當事人可能不喜歡聽的話,這是牧者的責任。彼得說,要按照神的旨意,換句話說,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習慣,而是按照神的心意。如何才能說是按照神的旨意呢?第一不按照自己的意思,第二要符合真道,加上自身的見識心胸,所能給予的幫助和建議,引導信徒走正路,整體就能比較合乎神的旨意。這方面可以如何加強呢?一位牧者需要終生學習,不是神學院畢業就夠了,事奉就沒問題,我們需要不斷充實自己,無論對於知識和心胸都很重要。

牧者按照神的旨意照管他們,這和牧養的第二個環節相關,照管的態度是要謙卑束腰、彼此順服。牧者不能認為自己比信徒屬靈,比較懂聖經、解經、禱告、事奉都很好,無意中屬靈驕傲就出來了,看信徒如同扶不起的阿斗就低估他,這不是真正的謙卑。這裡講的謙卑束腰彼此順服,是對信徒和所牧養的人有一個願意彼此順服的心,在真正合神心意的事上彼此尊重包容。而且任何事都不是被迫,乃是出於甘心,就是自己願意自動自發這樣做。作為一個牧者時常必須承擔責任,身為教會的牧者,所有教會的事都要負責任。我們不能說,青年工作有青年輔導,兒童工作有兒童同工,出了狀況是主責的問題,不是牧者的問題!事工的檢討會上最後矛頭都指向別人,如果是教會的牧者或長老,做領袖的就應負所有的責任。我們必須要負責,不是出於勉強,乃是出於甘心,有時候作為一個帶頭的人,要有勇氣承擔那個毀和那個譽,不要把個人的成就得失放在心上。事奉神的成敗和得失不在世界上和別人的眼光,當你事奉神的時候,就要把生命主權都交給神,別人對你的毀和譽就不再那麼重要。我們怎麼看自己,怎麼看自己的職份,是不是神呼召的,是不是甘心樂意的,如果你甘心領受神的呼召,就要把毀和譽放下,把成敗和得失放一旁。

這裡說不是因為貪財,乃是出於樂意,貪財是指一些好處,有時候不一定是財,有時候是錢財以外,例如名聲地位等等。我當年在美國開始牧會的時候,當時芝加哥有三十個華人教會,也有聯禱會,每個月這三十個教會同工都會見面,互相禱告幫助鼓勵,這是一個好的機制。但我替自己定下一個原則,在教會開始事奉前三年,外面的講道一個都不接!每個主日我要不是在教會自己講道,即使不講道,人也會在教會,外請講員來我也會在場。這麼做的理由,是為了讓羊羣有安全感,即便沒甚麼事,他看到你就坐在那個位子,感受就會不一樣,更不用提有需要的時候了。有機會服事,教會彼此幫補,不也合神心意嗎?但話說回來,對自己教會的羊羣情何以堪,東奔西跑就算不為了額外的講員費,不也希望多一點掌聲、名聲和地位,我們要去思想哪一個重要?甚麼是主要的責任?甚麼是次要的責任?現在需要達成的目標、要努力的責任是甚麼?

這裡也說,牧養不是因為貪財,或出於任務,而是要有一個好的動機跟熱情,如果牧者沒有熱情,冷冰冰的,那再多的探訪和關懷,也做不到弟兄姊妹的心裡。我認識一位牧者夫婦,非常優秀熱心,不僅知識上出類拔萃,對弟兄姊妹又周到。可是他的個性有一點愛在心裡口難開,所以不太會主動或熱情的表達,若是認識相處久了,會知道牧師是好人很愛弟兄姐妹,但不夠認識的人就會覺得有距離,為什麼?彼後一1,彼得先說自己的身分是耶穌基督的僕人,然後才說自己是使徒,這裡的心態是先僕人後使徒,刻意強調他是先服事再帶領。教會的領袖是使徒,是開疆闢土的,但彼得描述自己是僕人,以奴僕的心態服事,既然如此就表示服事是對主人順服且忠心的。彼得原是一個粗野魯莽坦率,但卻成為聰明熱情討人喜愛,有說服力翻轉天下的屬靈領袖,為什麼呢?因為他全心全意,認識自己的呼召,忠心不貳這樣一個人,他的個性、恩賜、服事,愈跟隨主就看到愈多改變,也就更多被神使用。約翰福音告訴我們,耶穌三次問彼得,你愛我嗎?然後再告訴彼得相同的話,要餵養我的羊,為什麼三次?就是要讓彼得牢牢記住永不忘記,一次可能會疏忽淡忘,但一連三次就很難忘記,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幫助提醒,也讓彼得真知道要無條件、全心全意愛羊,也就是愛神。我們從彼得的一生,看見從失敗中成長,從軟弱中剛強,先受苦再得榮,謙卑忠心,最終成為一個堅忍的教會領袖和榜樣。

二、要做信徒的導師
第二是要做信徒的「導師」,前面說到「牧者」,羊是託付給牧羊人的,不是轄制、掌控或獨裁高壓。今天有少數教會的牧者,無形之中變得有點轄制,今天台灣某些小組教會,一方面非常積極團結有力量,但卻要求小組員絕對的順服。小組員絕對順服小組長,小組長順服區牧,區牧順服主任牧師,這樣絕對順服的體系下,會不會有點形成轄制?甚至聽聞還要集體發誓,順服支持區牧,聽來一方面覺得好,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擔心,擔心成為轄制而走偏了呢?我們都知道,當一排人的頭一位向右轉一點點,最後一排向右轉的幅度一定會更大,同理;領頭的人走偏一點,最後到一般小組員,偏差會有多大實在叫人擔心。接下來又說,羊是託付給牧羊人,也是代替主人看顧,換句話說就是在輔導、教導、引導、領導、導正,都是自己的責任。前面也講過,我們都要負起代價和責任,這裡舉個真實的見證:愛德華滋是美國一位非常傑出偉大的思想家,對美國社會和基督教信仰,在過去這兩三百年有很大的貢獻。他出生於牧師家庭,還不到二十歲,就在紐約蘇格蘭長老教會牧會,這個教會是他外祖父就開始的教會,但是到他牧養的時候產生了一個問題。那時候美國很多教會中有一個觀點,就是對於很多基督徒,究竟有沒有真正重生得救質疑,所以有教會採取半途信約的立場,雖然沒有重生得救,但教會仍然許可他領聖餐,認為沒有關係,只要領聖餐就是基督徒,就有上帝的恩典,繼續在教會待下去,將來總會重生,這是一個說法。這就跟今天在美國和歐洲,有些華人有另外一個講法類似,對於男女沒結婚就同居的情況,可不可以受洗?有些做法是,男女雖然沒結婚而同居,只要他願意受洗信主,牧師就給他施洗,理由是受洗後就有上帝的恩典,留在教會裡會慢慢得救。這跟當時可否領聖餐的情況類似。愛德華滋牧師竭力反對,結果被自己的教會趕出去,1749年教會230票對23票通過辭退他。這麼學識淵博有涵養的牧師,全美基督徒都愛聽他的道,讀他的文章並遵行,卻不被自己的教會接納,只因為堅持這個理念,他離開了,最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。雖然如此,他卻英年早逝,年僅54歲。雖然他在世時被人或教會排斥,但所栽種埋下的,將來見主面時都要被紀念。做為一位牧者,願意有勇氣成為信徒的導師是至關重要的。

三、要做信徒的榜樣
榜樣,也是模範,就是用生命給弟兄姊妹作見證,這裡我要提聖法蘭西斯。聖法蘭西斯出生於義大利非常富有的家族,但他從很年輕就拋棄家產,甚至離開家庭過貧苦的生活,努力追求聖潔刻苦己身。他最主要的事奉就是憐恤弱勢和貧窮人,所以世人對他也感念在心,後來他創立了方濟各會。

提後二15說,「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,作無愧的工人,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」;彼前五4說,「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,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。」這是我們每個人真正最大的盼望,也會是我們最大的喜樂和得著。求主幫助我們,做一個傳道人,做信徒的牧者,做信徒的導師,也做信徒的榜樣。

人與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