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長 / 杜榮華

1985年10月10日,埃及政府將四名劫持油輪、殺害一坐輪椅美國老人的兇手以飛機載往別國時,當時美國總統雷根為此向世界所有恐怖、暴力份子發出嚴厲警告:「 You can run, but you can’t hide!(你能逃,但不能躲!) 」顯示他與恐怖份子暴力行為勢不兩立的決心!


經文:約拿書第一章

約拿書是一本很特殊的書,它是用敘事文體記載一位先知悖逆神、逃避神的心路歷程。短短行文中,蘊藏萬千,包羅萬象,文脈流暢,自成一格,是一文學佳作。蘊藏在歷史事件中的是一個預表,耶穌曾引用(太12:38~41;路11:29~32)來描述祂在墳墓的經歷,表耶穌勝過陰間的權勢,宣告神的公義與得勝,耶穌也受差遣去傳道,神的道使人能悔改歸正。

一、神對人─賦予人崇高使命:(V1-2)
約拿,希伯來文的意思是「鴿子」。他被稱為是亞米太的兒子(王下14:25;拿1:1),是南加利利西布崙城迦特希弗的先知,所以被稱為是北國的先知。他在耶羅波安二世的時候(782~753BC.)預言以色列要收復從前失去的邊界之地,並且後來得以應驗。在此,神呼召約拿前往尼尼微傳道。

有關尼尼微城的背景如下:尼尼微大城是在底格里斯河的東岸,原為巴比倫人所建立的(創十12及以下)。它是亞述的京城,或亞述大聯盟的會員國。第三章三節說尼尼微是極大的城,似指面積的龐大。第四章十一節說尼尼微大城,似指人口的眾多。這樣的城市自然罪惡也多,神對人的罪大惡極不會一直容忍忽視。但神對在罪中的人不是立即懲罰毀滅,而是抱持極大的憐憫。神盼望其選民能發揮應有功能,一方面能成為真神的見證人,另一方面能呼籲罪人回轉歸向神。

今天神也賦予我們做神兒女的有重要的使命,太28:19~20─「所以你們要去、使萬民作我的門徒、奉父子聖靈的名、給他們施洗.凡我所吩咐你們的、都教訓他們遵守.我就常與你們同在、直到世界的末了。」每一個屬神的兒女都應領受並回應這重大的使命,並去完成它!

二、人對神─找理由逃避使命:(V3)

約拿面對神呼召的反應,卻是起來、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,他施到底在何處?他施是在西班牙的西南端,有銀礦及許多金屬的產量(耶十9;結廿七12),但卻和尼尼微的方向相反。

約拿逃避的理由:1.他不願去,因為他的民族主義思想使他抗命。尼尼微窮兵黷武,是以色列的敵國、侵略者。他們是該滅亡的,怎可傳福音給他們?審判才是他們應得的分,加速滅亡,更是愛國的以色列人朝夕所盼待的。2.事實上他也不敢去。尼尼微大城的居民狂妄驕傲,怎會重視由弱國來的一個先知。他們目空一切,更恣意譏笑與漠視以色列人。他去傳道,簡直是以卵擊石,作無謂的犧牲。他傳道非但看不見果效,反而被迫害甚至殉道,似乎太不值得。3.從他先知的立場,他實在犯不著去。如果他所說的預言果真實現,四十天以後,尼尼微城傾覆了。那麼短的時間,那麼罪惡的城市,傳道怎會有甚麼功效?但是如果他們肯悔改,神的恩慈必赦免他們,以致到時不將這城傾覆。他的面子一定失盡!

今天人逃避神的原因何在?一方面是因為人犯罪得罪神,所以要躲避神,好像亞當夏娃違反神的禁令,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之後就跑去躲藏起來。另一方面是因為人的意志與神的意旨抗衡,所以要躲避神。(I要對抗God)

「三十六計」是中國古代的戰略家或策士所研究面對敵人的計謀。包括瞞天過海、借刀殺人、聲東擊西、指桑罵槐、調虎離山、落井下石、偷龍轉鳳、美人計、反間計、空城計、苦肉計…,而最後一計是「三十六計,走為上策!」在情勢危急、技窮力盡,仍然沒有致勝把握的時候,最好的辦法是一走了之,以求脫險保命,逃出危局。

約拿就是以「走為上策」面對神的呼召,但是走真是為上策嗎?不,走是懦夫的表現,是失敗者的藉口。原本問題尚可解決,但逃避問題,以致問題越來越嚴重,終究無可挽回。

1.人可逃,但敵不過神的主權:(V4-7)
此時約拿下到約帕,就上了船,下到底艙、躺臥、沉睡。似乎非常順利,神並沒有攔阻!但是人逃避神的時候,靈性狀態如何呢?因為人故意壓制良心和聖靈的聲音,所以靈性每下愈況,甚至到麻木不仁的地步!

神如何反應?「然而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、海就狂風大作、甚至船幾乎破壞。」「於是他們掣籤、掣出約拿來。」

本書中常出現「安排」、「使」等詞描寫神主權的彰顯。神使風浪大作(1:4),又使風浪停止(1:15),祂控制水手掣籤的結果(1:7),又安排魚將約拿吞下(1:17),這一切都為成全祂的旨意。一切神所創造的事物都聽從神的安排,甚至連那些外邦的水手都承認「耶和華神是隨自己的意旨行事」的神(1:14),但令人驚訝的,整個事件中只有神的先知─約拿一人不願意服在神的主權之下。

2.人可逃,但藏不了自己身分:(V8-10)
在風浪中,約拿被逼面對自己,他向船上水手承認:「我是希伯來人,我敬畏耶和華。」其意涵表明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,是立約的神。在外邦人的觀念中,耶和華是山神,不是可以管理洋海的。祂是歷史的主,也無權掌管自然。但是約拿要以信心的見證,說明神是自然的主宰,祂是天上的神,高高在上,有絕對的權能。

我們今天在職場中也要勇敢地為主作見證,我們一天至少要花八個小時在工作上,工作不該只是賺錢餬口的工具,同時也應該是發揮神塑造特質和展現生命信仰的機會,透過在職場中與主管、同僚或下屬的互動,將基督徒屬天的人生觀、價值觀和道德觀展現在人前,使人藉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,看見那看不見的神!

3.人可逃,但躲不過神的管教:(V11-16)
約拿躲避神,神就興起大風浪管教他,一個悖逆神的人,是躲不過神的管教的。詩篇139篇7~10節:「我往那裏去躲避你的靈‧我往那裏逃躲避你的面。我若升到天上、你在那裏‧我若在陰間下榻、你也在那裏。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、飛到海極居住‧就是在那裏、你的手必引導我‧你的右手、也必扶持我。」「神的同在」對一個愛神,順服神的人是一個莫大的福分,因為無論他到那裡,無論環境是好是壞,神都在!但是,對一個悖逆神,躲避神的人,「神的同在」卻是一個極大的夢魘,因為躲不了神,至終要面對神!

如果我是神,我非得用約拿不可嗎?難道沒有別的先知可差遣和使用嗎?不,一定還有別人,不是非約拿不可,但是神的選召和恩賜沒有後悔,雖然約拿悖逆,躲避神,但神仍然要透過管教,讓約拿甘心樂意的順服!希伯來書12章5~6節:「你們又忘了那勸你們如同勸兒子的話、說、『我兒、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、被他責備的時候、也不可灰心.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、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。』」感謝神,我們是神所愛的兒女,祂不會任憑我們繼續在悖逆的光景中,祂的管教證明祂愛我們,證明祂對我們有極高的期望!盼望我們可以透過神的管教而調整自己,改變自己,以致約拿最後的選擇是不再逃避,勇敢的面對悖逆神當受的懲罰,並接受神的差遣!

學院目前正在招生推廣,鼓勵有心事奉者報考,接受裝備,海報的標語是「毫無推卻、毫無保留、毫無遺憾!」這是從何而來呢?
威廉波頓(William Whiting Borden)在1887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的一個富有家庭,波頓家族早期在科羅拉多州靠採銀礦致富,後來創立了波頓乳業,成為富甲一方的旺族。在威廉波頓7歲那年,他的母親走進教會並受洗成為基督徒,威廉波頓也因此耳濡目染對聖經有初步的認識。當威廉波頓在16歲高中畢業時,他已經成為身價百萬的波頓乳業繼承人。那年,他的父親送給了他一份畢業大禮:環遊世界,他遊歷了亞洲、中東、歐洲許多城市,親眼看見許多窮困的人生活沒有盼望,他感覺到神的心意是要呼召他出來成為宣教士,要把福音傳給這群人。然而,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,成為宣教士意味著他要放棄原本豐衣足食的舒適區,在經過一段時間內心的掙扎之後,他寫信告訴他的父母:我將用全部的生命為進入宣教禾場作準備。同時,他在父親送給他的聖經的最後一頁寫下兩個英文字 “No Reserve” (毫無保留)

回到美國以後,威廉波頓進入知名的耶魯大學就讀。很快地,他對於這所名校感到非常失望,不但學生們的道德低落,整個校園充斥各種罪惡,在一次校長的演講中提到學生們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,威廉波頓很失望地寫道:校長卻沒有告訴我們那個目標是什麼,我們如何有能力堅持下去?從哪裡獲取力量並抵擋誘惑?威廉波頓不打算袖手旁觀。相反地,他開始和好朋友約定在早餐前一起讀聖經並且禱告,很奇妙地,越來越多人聽到並加入這個小型的早餐禱告會,甚至漫延成全校的運動。波頓大一結束時,這個禱告會每週聚會的人數已經到達150人,到了第四年耶魯大學當時的1300位學生中,有1000位同學參加了這樣的聚會。威廉波頓最樂於接受的挑戰是,找出大家認為最無可救藥的人並把福音傳給他,讓這個人的生命產生翻天覆地的轉變。威廉波頓也經常關心寡婦孤兒和殘障人士,甚至把福音傳給街頭上的酒鬼,幫助他們重建人生。

儘管威廉波頓為耶魯大學帶來靈性上的大革命,四年前環遊世界時,上帝的呼召一直在威廉波頓的心中瑩繞不去,他心中很明白上帝要他去向中國的穆斯林(回教徒)傳福音。在大學畢業之後,他拒絕了許多大公司和學校的高薪聘請,申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神學院。當他知道自己的申請被接受時,他在同一本聖經的最後一頁寫下第二行字 “No Retreat” (毫無退卻)

在完成普林斯頓神學院的學業之後,他開始作前往中國的準備。由於穆斯林共同的語言是阿拉伯語,他決定先到埃及學習阿拉伯語,再到中國甘肅向穆斯林宣教。然而,他在埃及不幸感染了脊髓腦膜炎,一個月內就去世了,那年他只有25歲。威廉波頓逝世的消息很快地傳回美國,所有的報紙都刊登了這一則消息。出師未捷身先死,一般人看來是一椿悲劇,是一個莫大的遺憾。然而,在波頓的父親收拾兒子的遺物時,翻閱他多年前給兒子的聖經,在聖經的最後一頁,發現威廉波頓在離世前留下了第三行字 “No Regret” (毫無遺憾)

威廉波頓留下了100萬美金的遺產並全數奉獻,其中25萬美金,捐給以向中國西部傳福音為宗旨的中國內地會,內地會用這筆捐款在中國的甘肅省蘭州,成立了一所以服務穆斯林為主的醫院,名為博德恩福音醫院,後來成為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,威廉波頓的死也激勵了許多基督徒前往中國宣教,為他沒有遺憾的人生畫下完美的句點。

但願我們能像威廉波頓一樣,面對神榮耀的呼召:「毫無退卻、毫無保留、毫無遺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