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重擔到安息-2018台北研經培靈會新約研經(三)

牧育處主任 杜榮華長老

外出旅行者通常需要預備與生活有關之物,譬如去登山的人會帶很大的背包,裡面裝滿很多必要的東西。我自己出外培訓時,除了託運的行李外,都會帶一個隨身的背包,我的背包很容易壞,因為所帶物件太重。

牧會這20多年來,我發現人生真是充滿勞苦重擔,有人的勞苦重擔來自原生家庭,因為他有一個缺席、不負責任的父親,使家裡的經濟陷入困境;或是有一個嚴厲、照顧不周的母親,讓孩子缺乏安全感。第二、人生的勞苦重擔常來自於讀書的期望,從前台灣升學都要經過重重的考試,學生碰到聯考總是感覺壓力非常沉重。第三、是職場工作的責任,在職場工作的人總有很多的責任需要挑擔,面對老闆的期待、工作業績的壓力,使許多工作者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,承受極大的挫折和痛苦,是沉重的勞苦重擔。第四、是物質和金錢上的需求,台灣這20年來經濟沒有起色,年輕一輩在工作的尋找、生活的需求與對父母盡孝的事上,都比過往的我們經濟負擔更加沉重。

除此之外,人的勞苦重擔還有是從婚姻家庭的磨難而來,人若單身,有單身的寂寞和孤單;但人若結婚,就有結婚的問題、磨合和要付的代價。人若結錯婚,就如同活在水深火熱中,置身於地獄般的痛苦,因為婚姻中夫妻與親子的關係是很不容易經營的。再者,身體疾病的纏累也是現代人生活的重擔,現代的疾病很多都是癌症、罕見疾病,醫學越發達、醫藥越進步、人的壽命越長久,但仍有很多疾病不是高科技醫學可以面對解決的,患者與家屬在醫療過程中的艱辛、心情的起伏,都是非常真實的勞苦與重擔。另外,人際關係張力的重擔非常廣泛,在家庭、職場,甚至在教會之中也同樣面對人際關係的張力。特別是在教會中,最難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,因為教會中各式各樣的人都有,不能要求大家來配合我,而是要了解每個人的個性、按著不同的方式來互動和相處。

最後,教會事奉的壓力也是重擔的來源,保羅是如此有恩賜、有深厚神學根基、有佈道熱誠的事奉者,在牧養教會的事奉上仍會遇見重重困難。林後十一章描述其在工作與人際關係上有種種困難、有挫折,心裡過重的壓力讓其常常覺得力不能勝。所以弟兄姊妹,若你覺得人生有重擔、有勞苦、有壓力、有挫折是很正常的,連耶穌工作都有壓力、有挫折,我們怎麼可能避免。因此今天我要從太十一25-30來看「從重擔到安息」這個主題。

一、向神獻上感謝的禱告(25-27)

從馬太福音十一章整章的經文,可以發現耶穌在服事的工作上遇見很多挫折,v.2-15主耶穌的開路先鋒施洗約翰,本來有很好的服事,後來因指摘王的錯誤而被下在監獄中。因而信心開始有所動搖、對主開始有些懷疑,所以差人來問主說:「那將要來的是你麼,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。」(v. 2) 施洗約翰開始對耶穌的身分、工作和所成就的,開始產生懷疑。

另一方面,v.16-19 猶太人對主耶穌有惡意的批評,批評祂常與稅吏、妓女和罪人這些道德淪喪者在一起,是貪食好酒之徒。同樣的,我們在教會事奉也會面對他人的論斷與批評,因著別人對事情的不瞭解或偏差角度,就會產生一些不實的批評與結論,這是牧會在所難免會遭遇的事。因為連耶穌在世服事時也遇見惡意的批評。不僅如此,耶穌基督-神的兒子在各地服事,彰顯神蹟奇事、幫助解決人的問題、滿足人的需要,雖然有些人是因此而相信、跟隨,但更多的人是拒絕不信、不願意接受的。若我們面對這樣工作的挫折,我們會有甚麼樣反應?我們可能會灰心沮喪、義憤填膺,甚至放棄事奉、自求了斷,就如聖經中摩西、以利亞、約拿等偉大的事奉者,也都曾因為工作疲憊、果效不彰、事與願違的困難、壓力與挫折,而沮喪灰心的在神前求死… 。

v.25-27讓我們看見耶穌在面對挫折與壓力時,祂的反應是向父神獻上感謝的禱告。所以耶穌紓壓與面對挫折的方式是「禱告」,耶穌用禱告向神傾吐心意。劉幸枝牧師在講詩四十二篇時說:「禱告不僅是個人的獨白,至終應是與神的互通。」因此耶穌基督是透過禱告將自己一切的重擔、憂慮、壓力卸給神,用禱告來面對一切的挑戰、困難與挫折。

1.感謝的對象
耶穌基督禱告的對象是「父」。在舊約中,沒有一個上帝的子民敢用「父」來稱呼上帝,就連詩篇中的大衛,他與神的關係這麼好,也都不敢稱神為父;這是耶穌在新約教導門徒,也開啟了我們禱告對上帝的稱呼。聖經所描寫的神是一位體恤又恩慈的父親,是可以親近、可以傾吐心意,也會隨時幫助、滿足所需、解決問題的父親。

不僅祂是「父」,更是「天地的主」。「天地的主」所指的是上帝在宇宙萬物間掌權,所強調的是上帝的全能。基督信仰的神是全能的神,一個神若不是全能的,就不是神,若祂是神,就應當是全能的。所以耶穌基督對上帝的稱呼是「天地的主」,描述祂是全能的主宰。

2.感謝的緣由
A.因為認識神的主權與美意
因此,耶穌基督獻上一個禱告,且是感謝的禱告,因祂從自己的壓力、困難與挫折中,找著了值得感謝的理由,祂的感謝不是一個口號而已,而是因為祂認識上帝的主權和美意。v.25-26說:「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,就藏起來,向嬰孩就顯出來。父啊,是的,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。」神的掌權不是只在宇宙萬物中,也是在人類的歷史中,人生活與工作的背後仍有神的掌管,若非神的許可,沒有任何環境或困難可以臨到我們。所以一個環境若出於神、也在神的掌管中,那我們應該相信上帝必有祂的旨意,雖然我們現在不明白,但相信祂讓這事臨到我們,必有其美意。

南京東路禮拜堂的王長淦長老常說:「每遇一事,必有一恩。」上帝許可臨到之事,不僅有其美意,也必有其恩典,所以人認識神,需要神的啟示。此處提到的聰明通達人,應指的是文士、法利賽人、祭司那些宗教的領袖,他們自以為屬靈、自以為對神非常的認識;他們剛硬、驕傲、倚靠自己、不認識神、不認識耶穌基督,也拒絕祂的救恩。所以神也就任憑他們不認識祂,反倒是嬰孩、罪人、稅吏,他們的態度是柔軟的,上帝就向他們啟示。人憑著自己有限的頭腦,無法了解上帝、體會上帝真理的奇妙;反倒是嬰孩,就是那些懵懂、軟弱、自卑、無可誇之人,因謙卑、單純,所以可以接受耶穌所傳的信息。

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就是如此,上帝希望我們像嬰孩一樣單純的信賴祂一切的安排。耶穌在挫折與壓力中,看見了上帝的美意,所以耶穌不是只有看見人的反應,祂看見的是天父上帝的心意。人的眼光常是平面的,短距離的,但上帝的眼光是立體、超越時空的。齊柏林的「看見台灣」,藉由空拍技術讓我們看見台灣這樣美麗,讓許多人非常感動,空拍的角度與地面拍攝的完全不同。同樣,耶穌基督面對當時的環境,祂不只是從自己、從人的角度來看,乃是從神的眼光來看自己面對的一切困難。所以我們要求神幫助我們在遭遇困境之時,能跳脫自我,從別人、從神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事情,更能帶著感恩的心來順服上帝的旨意。

B.認識神的交付與啟示
另一方面,主耶穌感謝的理由,是因為祂認識上帝的交付與啟示,v. 27「一切所有的,都是我父交付我的,除了父,沒有人知道子,除了子和子願意指示的,沒有人知道父。」換句話說,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見耶穌雖然面對人的拒絕,但祂從來沒有懷疑祂與父神之間的關係。祂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,並父神透過祂成為啟示福音真理的管道,所以人必須透過耶穌基督的啟示才能認識上帝。祂對自己的工作、身分與價值,沒有因為環境的挫折而受到任何影響,祂知道也認定自己是上帝啟示唯一的媒介。換句話說,我們對自我的認識與價值,不是建立在別人如何看我們或工作的成效上,我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應是建立在我們與神的關係,我們在神面前的身分、地位,以及神所賦予我們的角色和功能上。

所以耶穌基督並沒有因為這些壓力、挫折而心中產生懷疑;反倒在這樣的景況中,仍然向神發出感謝的禱告。我們在無災無病、一帆風順時,感謝很容易;但當遇見挫折、重擔、壓力、疾病還要感謝,就不是容易的事。但若我們的靈性被神提升,相信不論在任何環境或困難中,就一定能夠找著感謝的理由,而這樣的感謝並不是言之無物,乃是看見神的作為,以至於可以因著神的美意而向祂獻上感謝。

二、向人發出安息的邀請(28-30)

耶穌在壓力困難中,體會到人內心的壓力、挫折與痛苦,所以向這些勞苦擔重擔的普羅大眾發出安息的邀請。人在壓力與重擔中,到哪裡能得安息呢?v.28-30耶穌說「凡勞苦擔重擔的人,可以到我這裡來,我就使你們得安息。我心裡柔和謙卑,你們當負我的軛,學我的樣式,這樣,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。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,我的擔子是輕省的。」甚麼是安息?從舊約來看「安息」這個字的字義,可以是休息、暫停、停止,也可以是重新得力;新約「安息」的字義則有停止、得歇息、復甦的意思。唐慕華所寫的「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」一書中,將安息歸納成四方面的涵義,第一是「停止」,第二是「休息」,第三是「擁抱」,第四是「享受」。安息對我們多麼重要,但人要如何得著並享受這樣的安息呢?

1.來主這裡得享安息
首先,人要「到主面前」才能得享安息。聖經中所提的「勞苦」,多半是指工作上的勞苦。以前亞當在伊甸園犯罪墮落,所以我們現在工作很辛苦,要汗流滿面才得糊口。而「重擔」是指法利賽人所傳的律法,在耶穌的時代「軛」所指的就是法利賽人所傳的律法。猶太人因沒有遵守律法,神讓他們被擄,遭遇很多痛苦,因此在他們歸回之後,就嚴格遵行律法,而「軛」所指的就是律法對信徒的要求。另一方面,「重擔」也可能是指罪惡的重擔,罪不但是人的綑綁,在犯罪後怕人知曉的壓力,也都可以成為人的重擔。此外,「重擔」也可能是門徒跟隨基督所必須付的代價,當時門徒跟隨耶穌,必須要離開家人、憑信心生活,這在他們心裡也可能成為重擔。無論它指的是甚麼,在人的心裡都會產生壓力,使人有勞苦、有重擔。

然而,這勞苦與重擔要怎麼解決呢?耶穌向所有擔勞苦重擔的人發出一個邀請,就是「到我這裡來得安息。」為什麼到耶穌這裡來就可以得安息呢?因為在耶穌裡有一切的豐富,有人所需要的一切恩典、智慧與能力,所以我們只要來到祂面前,向祂禱告支取,就可以經驗祂一切的所有。缺乏智慧的向神求,祂就給你智慧;缺乏愛心的向神求,祂就用祂的愛來充滿我們;人缺乏忍耐,祂就透過環境塑造我們,讓人內心產生忍耐來面對困難的環境。人無法從世界裡找著安息,即使有,也是短暫的安息,因為在短暫滿足之後,必會落入更大的空虛中。真正靈裡的安息、滿足、喜樂,唯有到主的面前才能得著。

2.負主的軛得享安息
第二、人要負主的軛才能享受安息。「軛」是農夫耕田時,加在牛身上的工具,使牛能幫助耕田,因此這個「軛」應該是重擔。但這裡的「負軛」就是「服事」,而且在服事中要「順服」。人要得享靈裡的安息,不是甚麼事都不做,乃是要負主的軛,並與主同負一軛,才能真正享受安息。舊約中,負軛就是要守律法,猶太人認為守律法就是負神國的軛。但當主耶穌說「你們要負我的軛,學我的樣式」時,祂已將舊約中負軛的意義作了改變,就耶穌而言「負主的軛」就是順服耶穌的教訓,全心全意的服事祂、與祂同工。我們的生命要發揮價值,我們需要服事祂,在服事中我們生命的價值才能顯明出來。

神是全能的,但祂的全能要人與其同工才能發揮,若人不與其同工,神的全能就不能發揮。舊約與新約中歷世歷代的僕人與神同工,神就顯明其莫大的能力與恩典。耶穌作事的準則是:凡人能做的,祂要人來做,人盡了自己的本分、做了該做的事,其它不能做的,神的全能就顯明出來。另外,與主同負一軛就如兩個人同扛一個重物,此重物在兩人中間,但當我們服事抓到訣竅,懂得依靠與交託時,那真正的重擔是主在擔當,我們實際是輕省的。

最後,就是學主的樣式使我們得享安息。主耶穌要門徒效法祂溫柔謙卑的樣式,而「溫柔」是一個動物經過馴服後所展現出來的順服,就像馬本來有其野性,但經過馴獸師的降伏,就乖乖讓人安坐其上。所以溫柔是經過馴服後的溫和、馴良的品格。溫柔不是懦弱,是能承受打擊衝突而不還手、不報復。斯托得說得好:「溫柔是一種剛強的性格,能以管制自己並服事別人。溫柔也是在神與在人前,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利,不堅持己見。」

「謙卑」在希臘文化中是用來描述一個非常卑微、出身貧窮、沒有地位的人。照理說耶穌基督是不用謙卑的,因為祂是創造宇宙的主宰、祂是萬王之王、萬主之主,但祂卻謙卑的來到地上。祂是最有資格接受所有人對祂的服事與敬拜,但祂卻用僕人的身分來服事一切有需要的人。所以耶穌基督的一生就是一個謙卑、服事、捨己的人生。馬可福音特別描述耶穌基督僕人的身分,今天我們想到僕人,可能想到的是印傭,但聖經時代的僕人是「奴隸」,沒有身分、地位,連生殺大權都握在主人手裡的奴隸。耶穌的服事高舉父神,不希望他人宣揚其為彌賽亞,並服事所有有需要的人。祂有醫病的能力,祂不開業待診、賺取金錢,乃是主動走遍各城各鄉去傳道,去醫治有疾病的人。祂不是等人來找祂,乃是主動去尋找、幫助有需要的人,凡來到祂面前的,祂沒有一個丟棄的,甚至是非常軟弱、卑微的人,祂仍對他們沒有選擇性的一視同仁。這是謙卑服事的榜樣,就是以僕人的心態,來服事每一個有需要的人,甚至祂用為門徒洗腳來表達祂對他們的愛與捨己的服事。

三、安息的操練與經歷

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需要安息,而且我們需要操練和經歷這樣的安息。1950年斯托得牧師剛開始事奉,聽一位神學院院長的講道,說到「無論我們事奉多麼忙碌,仍應該在每個月分別時間,好好的休息、禱告、沉思、親近神,也好好的寫一些東西。」斯托得牧師聽了之後,除了一週有一天休息外,他會在每個月分別出1-2天的時間,有8-12小時享受獨處、享受他個人與神之間的關係,透過禱告、讀經、靜默讓其身心靈重新的恢復,他說這是他能夠事奉如此長久最重要的秘訣。我想不只傳道人是如此,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不論做甚麼工作,我們都需要安息,因為這世界的勞苦重擔太多,我們需要到主面前、我們需要操練與經歷安息,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心在這樣忙碌、急速、媒體資訊充斥的時代,不會因忙而亂。我們的心仍然能享受沉靜,仍能聽見主的聲音,沒有被世界喧囂的聲音所充滿,可以讓我們獨自的享受與神、與家人、與大自然美好的關係。

其實人生是可以勞而不苦,雖然事多辛勞,但可以不流淚、不痛苦,只要我們學習來到神前、交託一切、與主同死,就可以勞而不苦。另一方面,主給予我們的責任,我們可以擔而不重,因靈裡剛強,所以雖然挑擔但不覺沉重,知道如何支取神的力量,來挑擔原本無力挑擔之事。就如保羅在一切難處與壓力下,他說「主的恩典與能力是夠我用的。」神的恩典與能力比我們挑擔的困難和壓力更大,所以只要我們懂得支取上帝豐富的恩典與能力,相信沒有一個重擔比祂的能力與恩典更大。

今天我們從太十一25-30看見耶穌基督在壓力、挫折、痛苦的環境下,向神獻上感謝的禱告,向人發出安息的邀請。求主幫助我們透過禱告來面對壓力和挫折,也響應耶穌對我們的呼籲,來到祂的面前得安息,並負主的軛、學祂的樣式,讓祂的安息一直伴隨我們,直到我們見主面的日子。

精選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