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終為始的人生

賴若瀚牧師

引言

維(Stephen Covey)著有《與成功有約》(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)一書,早年高踞紐約暢銷書排行榜,道出「高效能人士」的七個習慣,其中一個是「以終為始」(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)。這習慣強調:做任何事情之前,要先清楚的知道自己最終的目標和方向。將終點以及整個過程先在腦海中走一遍,好在實際操作時不出狀況,進而確保行動能達到長期的目標,過程能遵循既定的方向,並增強工作的效能。

「以終為始」適用於生活中各個層面,是十分重要的原則。就像建房子,動工之前必須先有詳盡的設計圖,施工時才能按部就班,順利完成建築。如果是旅行,出發前當然要先決定目的地與路線,逐日前進,才能抵達目標。在屬靈的旅程中,我們同樣要用這種「以終為始」為態度和原則來生活。

主耶穌所講的一個比喻,也讓我們看到智慧人,是如何讓「以終為始」的人生觀來主導人生。這比喻記載於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-13節。

要明白這個比喻,必須先瞭解這比喻的上文下理及背景。馬太福音二十四至二十五章是耶穌的「橄欖山講論」。在第二十五章,祂講述了三個比喻:十個童女的比喻、按才幹領銀子的比喻,以及綿羊和山羊的比喻。它們都是根據第二十四章所說,祂再來的日子會像賊來的情況,忽然臨到。因此信徒在主再回來之前,必須警醒預備。換句話說,信徒在世必須過以終為始的人生。


一、十個童女(1-4節)

「那時,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。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,五個是聰明的。愚拙的拿著燈,卻不預備油;聰明的拿著燈,又預備油在器皿裡。」

A.童女基本的職責
要理解這比喻,必須明白猶太人的婚俗習慣。這些「童女」可能是伴娘,也可能是新郞家中的僕人或鄰居朋友。她們都在等待著護送新郞參與盛會。這大槪是在新郞迎接新娘回家參加婚宴時,所舉行的最後一個娶親儀式。這隊伍高舉火炬(當時的「燈」其實是火炬,是將碎布蘸滿油綁在一根棒子上。)待新郎到達後,童女們會歡呼著陪伴新郎回到家中。

B.先討論「聰明的」與「愚拙的」意何所指
這裡「聰明的」與「愚拙的」,應該跟舊約的「智慧人」與「愚昧人」放在一起討論。「愚拙的」從字面上看,可以指「智商不高」或「沒有見識的人」;但這裡的「愚拙」,須從舊約智慧文學的角度來理解。在舊約智慧文學中,「愚昧人」是指那些心中無神、鄙視屬靈事物、棄絕神之啟示的人。「愚昧人」本質上是沒有神又不屬神的人,多半是指非信徒。

C.比喻的解釋
有人認為,這比喻中的「童女」、「新郎」與「油」等,均有具體的代表意義。就如:童女是代表信徒(參林後十一2),油是代表聖靈,新郎是耶穌基督,「半夜有人」(太二十五6)則指天使,聰明的是指得勝者等等。但這樣解釋會引起一些質疑。例如「童女」,若參照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節而說這詞是代表信徒,就會被質疑:該處提到的「童女」是指要作基督新婦的教會,只有一位,但這裡(太二十五1-4)的童女卻有十位之多,而她們的身分只是「伴娘」,並非「新娘」。另外,「油」若代表聖靈,那麼,聖靈是可以借、可以買的嗎?

因此,最佳的解釋是從整體的意義入手,來瞭解這比喻;在應用時從不同角度來切入,而不是用預表的角度來理解當中的人物或事物。

二、新郎遲來(5-6節)

「新郎遲延的時候,她們都打盹,睡著了。半夜有人喊著說:新郎來了,你們出來迎接他!」

為甚麼新郎會遲到?守時不是一種美德嗎?在耶穌的時代,婚筵經常是在晚上進行。新郎的遲延在當時實屬常見。「巴勒斯坦地的婚禮…是全村人喜慶的日子…。在這大喜的日子,新郎不但要走遍每一家,還要再出村去接新娘。路上拖延許久,到了新娘家裡,還得與岳父討價還價一番…。最後新郎才能見到新娘。」

有人認為,新郎的遲來只是枝節問題,殊不知這正是關鍵的所在。若是新郎沒有遲來,就無法得知誰是聰明的,誰是愚拙的。因為新郎的遲延,才凸顯了童女內在的心態,以及迎接新郎這事在她們心中的重要性。

有人問,經文的主題可不可定為「信徒要警醒等候主再來」?這句話只答對了一部分,並非全部!因為十個童女在新郞出現時,全都打盹睡著了,沒有一個是醒著的。那麼她們之間的分別在哪裡?是聰明的有充分準備,而愚拙的沒有!

試想,主耶穌再來的時候,你最希望自己在做什麼呢?如果主來的時候,遇見我正在祈禱、讀經甚或講道,這固然是好的。但世界分為東、西半球,祂來的時候,世界上至少有三分一地區的人是身處黑夜,或正在睡覺。因此,不必過分擔憂主再來時,自己正在做什麼。因為主所看重的,是我們隨時隨地都作好了預備,好像那些聰明的童女一樣。

三、智愚之別(7-10節)

現在,讓我們來看看聰明的和愚拙的童女,兩者的分別在哪裡?

「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收拾燈。愚拙的對聰明的說:請分點油給我們,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。聰明的回答說:恐怕不夠你我用的;不如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裡去買吧。他們去買的時候,新郎到了。那預備好了的,同他進去坐席,門就關了。」

從7-10節(另參1-6節),我們可以看到兩組童女的特點。相同之處:身分相同,她們都被稱為童女,是伴娘的身分;目的一樣,都被派去迎接新郎,渴望他儘早到臨;配備一樣,兩組人都有燈、有油,而且燈是點著的;人性需要一樣,她們不是鐵人,都睡著了。不同之處:名稱不同,一組被稱為聰明的,另一組被稱為愚拙的;心態不同,聰明童女預備了足夠的油,愚拙童女預備的不夠;結果不同,新郎來到時,聰明童女的燈是亮的,愚拙童女的燈不亮,聰明童女享受主人的快樂,愚拙童女被關在門外,哀哭切齒。

所以,聰明的童女與愚拙的童女之間的分別在於:聰明的童女有預備,愚拙的童女沒有好好的預備。

四、一門之隔(11-12節)

「門就關了。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,說:主啊,主啊,給我們開門!他卻回答說:我實在告訴你們,我不認識你們。」

「門就關了」最終將愚拙的童女與聰明的童女分別開來。一門之隔,一面是歡樂、溫暖、光明…;另一面卻是悲哀、飢寒、黑暗…!

我們不禁會問,這些愚昧的童女是否得救?若是按照比喻的設計,這些愚拙的童女,應該是指那些與主沒有關係的人。因為新郎最後對在門外的童女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我不認識你們。」「被關在門外」是「沒有分」的意思。「我不認識你們」這句話,與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說的一樣,而且同樣的將聰明的與愚拙的(無知的)(太七21-27)作出對比和區分。

值得注意的是「聰明人」與「無知的人」,以及「我不認識你們」,這兩個重複的重點,與上文所說「舊約智慧文學中的愚昧人」,有異曲同工的效果。

許多人以為天國的門是常開的,我們隨時方便就可以進去。殊不知天國同樣是有規矩的,不能讓人想要怎樣就怎樣。而這個比喻最直接的應用是:針對那些自稱為信徒卻不是真信徒的人來說,他們最終會被摒棄在門外。

懷特腓(George Whitefield)在一次佈道會上,講述十個童女的比喻,講到第10節「門就關了。」會中有個頑皮的青年人,對他的朋友說「這有何妨,一門關了,一門又開。」懷特腓不知道那青年人說了這話,他繼續說「有的人恐怕在想,一門關了,一門又開;是的,天堂的門若向你關了,地獄的門就向你敞開。你若不得進天堂,唯一的去處就是地獄!」那位青年人與他的朋友聽了這話,深感扎心。散會之後,留步與懷特腓談論,最終接受耶穌為他們的救主。

你是否已經接受耶穌作你的救主,與祂建立了信仰的關係?若不然,有一天面對主時,主說不認識你,那將是你最大的災禍!有時候,我們會懷抱那五個愚拙童女的心態:遲些才考慮吧,應該來得及,不會太遲的。但正當我們以為不會太遲的時候,卻為時已晚了。

五、總結應用(13節)

「你們要警醒;因為那日子,那時辰,你們不知道。」

從第13節比喻的結語,可以引出這比喻的主題:「要警醒預備迎見主再回來,用這目標來主導我們行走今世的道路。」這裡的警醒,是指預先準備的警醒。因此,這比喻應用的層面可以擴大一點:對於那些已經信主的人,要預備自己,等候耶穌基督隨時的再臨。

因為不知道主什麼時候回來,所以要警醒。這裡的警醒是與預備有關的。除了要相信接受主、免得被關在門外,我們還可以有三方面的應用。

A.警醒為將來作準備
巴克萊(William Barclay)指出「這個比喻至少有兩個普遍性的意義:1.它警告我們:有些事不能在最後一分鐘才做。2.它警告我們:有的東西是無法借用的。愚拙的童女在需要時才發現借不到油。一個人無法借得到與神之間的關係,必須自己與神建立這份關係。」

幾年前,我的電腦突然壞了。通常我總能找一位弟兄幫我將電腦修復,所以就沒有備份。但那次是硬盤出問題,無論如何都救不回來。最痛心的是丟失了很多沒有備份的資料,無法彌補!那次我學了一個重要的教訓,而且讓我養成一個習慣,資料過一陣子就要備份。因為在我們想不到的日子,意料不到的時辰,電腦就會出毛病、不合作,令我們後悔莫及。這正是提早預備的重要。

B.選擇正確的人生觀
楊牧谷牧師將聰明的與愚拙的人生觀作出非常清晰的對比。愚拙童女的人生觀包括:她們是以現在來定規將來。假如現在又忙碌又疲倦,自然是先忙眼前的事,先睡一覺,再作打算。以現在來定規將來,以為將來不過是現在的延伸,因此就不在意自己的燈有沒有油了。愚昧的童女以眼前所見來決定今天要做的事,誤以為將來的事,以後一定有機會做。

對比之下,聰明童女的人生觀值得我們學效:以將來的(即要來臨的新郎)來定規現在怎樣生活。她們是以「必要快成的事」(啟一1)為參照點,重新排列今天要做之事的優先次序。因此,要學習一種新的、合乎聖經的「末日生活方式」(eschatological living),就是按主再來的亮光來安排生活的方式。不管今天決定做什麼,都要先問「這樣的決定,在基督審判台前,我是否交代得過去?」

聰明童女的人生觀,正是「以終為始的人生觀」。柯維在他的書中,鼓勵讀者在行動之前,作人生的回顧,或想像自己的葬禮中,別人會怎樣評價自己,這樣可以幫助自己看清真正重要的價值觀。這種方式源於逆向思維,即從最終結果推導出當下應採取的行為。

對「永恆」而言,我們在地上的日子就如客旅、如寄居的;若把永恆想成一把沒有極限的量尺,你在地上生活的年數,只不過是永恆量尺上的一個小點而已!這樣的話,還值得你耗費大量心力和時間,去積攢地上的財寶嗎?

若我們不能掌握這種「以終為始」的原則,活在世上就會漫無目的,浪費時間與精力。甚至會像哥林多人一樣,因為不信復活,缺乏將來的盼望,奉行人生的座右銘「吃吃喝喝吧!因為明天要死了。」(林前十五32)

你願意用「以終為始」的態度,並以主再來的盼望,引導你每一天的生活嗎?讓我們用貝利(Joseph Bayly)的一則禱文來回應:主基督,祢的僕人馬丁路德曾說,他的日曆上只有兩個日子「今日」與「那日」。這同樣是我心所願。我要為著「那日」而活好「今日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