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會怎麼選?

校友 謝蕙心 傳道

電影「雙面維諾妮卡」,導演是波蘭人奇士勞斯基,敘述兩位極度相似但卻不是雙胞胎的女孩,不僅外表、天分、個性極度相似,連職業都是女高音,甚至都患有心臟病,只是一個在波蘭,另一個在法國,兩人從未相識,卻隱約覺得自己在世上並不是孤獨一人。她們因為心臟病的關係,都面臨是否繼續女高音事業的抉擇;波蘭的維諾妮卡選擇繼續自己的夢想,就在一場音樂會上猝死在舞台,法國的維諾妮卡則選擇放棄,給自己第二次構築人生的機會。

人一生都在面臨「選擇」,只是選擇可小可大,小到今天穿哪件衣服?早餐吃三明治,還是饅頭加蛋?大到結婚對象、搬家買房、移民?我們也曾聽過「選擇困難症」,或許你身邊有這樣的人?早上吃甚麼,穿黑色還是白色都糾結半天,更別說大決定了。

聖經中,就在士師這個混亂,這個「以色列中沒有王,各人任意而行」的時代,有一家人面臨留下或離開的選擇,他們就是以利米勒和拿俄米這對夫妻,和瑪倫、基連兩個兒子。隨著他們的選擇,一家人開始一連串無人能預料的遭遇,在我們一起回溯並思考每個選擇背後的考量之前,我邀請各位弟兄姊妹,把自己設想為經文中的主人翁,然後試想,我會做怎樣的選擇?

一、為生活現實而選 1-14

「當士師秉政的時候,國中遭遇飢荒,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。」(1)當時的士師時代,每當以色列人悖逆轉去崇拜外邦神,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耶和華時常興起外邦國家來懲罰以色列人,例如亞捫人、非利士人等等來攻擊他們,搶奪糧食,或神也會以天災,最常見的就是飢荒作為懲戒的記號。等到以色列人受不了叫苦連天,才回轉呼求耶和華的拯救,此時神就興起士師,整個士師時代就這樣不停地循環。

聖經學者指出,拿俄米一家最可能處於主前12世紀下半,當時的士師可能是耶弗他或參孫,而外邦敵應該是亞捫或非利士。以色列人遭遇飢荒,而且在一向被稱為糧倉的伯利恆,由此可見飢荒十分嚴重。不只如此,當一家之主決定舉家離鄉背井去國外,從這個選擇推斷飢荒的情形已經有好幾年之久,並且看起來還不可能馬上解除,男主人以利米勒才可能作此決定!一家人來到摩押,想必生活也日漸安頓穩定,所以兩個兒子才各討了摩押女子為妻,但生活並沒有幸福快樂地下去,沒想到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相繼過世,只剩下女主人拿俄米和兩位兒媳─俄珥巴和路得。

如果你是拿俄米,你的心情如何?你會怎麼想?想必完全沒有盼望,除了傷心欲絕,也非常徬徨無助,不知道以後的日子要怎麼過下去?如果她只有一個人,搞不好還有尋死的念頭,但兩個兒媳婦又該何去何從?寡婦在中東地區的文化,被視為失去一切社會地位的人,失了丈夫和兒子,極可能被視為不潔淨和咒詛之源,中國文化也可找到類似的記載。以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,拿俄米根本無法獨自在摩押生存,沒了男人,她必須依賴社會的幫助。

「他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,因為他在摩押地,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,賜糧食與他們。」(6)就在不知道未來該怎麼繼續下去的時候,拿俄米聽見故鄉伯利恆有糧食,如同往昔的穀倉,經文說「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」,這句話印證了當時人把饑荒視為耶和華不再眷顧、甚至是降災禍的記號,所以這個消息促使拿俄米選擇歸回猶大伯利恆。

這個選擇的背後可能也和律法中,對於寡婦寄居者的照料條例有關;以利米勒一家對於妥拉應該有一定的熟悉度。多處經文一再說明,耶和華神是一位看顧孤兒寡婦和寄居者的神(參出22:22-23;申24:17-18)。這時候的拿俄米,除了聽見耶和華神再次眷顧百姓之外,極可能也想起妥拉中的誡命,所以選擇歸回猶大,因為她需要一個可以照料她日後生活的群體。

「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,你們各人回娘家去罷,願耶和華恩待你們,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,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…」(8-9),這是拿俄米對兩個媳婦說的話。而她這麼說,是因為婚姻一向被視為女人幸福保障之歸宿!於是,俄珥巴選擇回娘家去了。無論以利米勒因長久饑荒而選擇舉家前往摩押,失去丈夫兒子的拿俄米聽見伯利恆有糧食,選擇回故鄉;或是俄珥巴選擇回娘家,為人生下一階段作計畫,這些選擇背後都基於面對現實環境和生活。如果你是拿俄米?如果你是俄珥巴?你怎麼選擇?經文上沒有告訴我們,當初以利米勒一家離開伯利恆的時候,有沒有先尋求耶和華的心意?究竟當時離開是對是錯?所以,面臨重大選擇的時候,千萬不要急,先帶到神面前禱告,尋求神的旨意。

二、因情感關係而選 15-18

俄珥巴的選擇是回娘家,拿俄米也希望路得照作,但路得選擇跟隨婆婆拿俄米。除了為生活現實而作的選擇,我們看到另一個面向,那就是為情感關係作的選擇!

如果你是路得呢?你會回娘家,還是跟拿俄米去伯利恆?對拿俄米來說,伯利恆是回家,但對路得來說,是離家。這是截然不同的!對她來說,去伯利恆意味離開熟悉的環境、離開故鄉前往人生地不熟的環境,那裏的人會怎麼看她?雖然她是拿俄米的媳婦,但畢竟是外邦人!這些以色列人會怎麼看她?她不僅身分成為寄居者,況且又是個寡婦!前往伯利恆,還可能再婚嗎?這種心情或許曾經在國外長期居住過一段時間的人,可以更多假想,甚至體會這些可能閃過路得腦海的想法,這都是人之常情!三位女人在這段過程中,各自一定也想了很多,作了各樣打算,但這時候,路得對拿俄米的愛超越現實一切的不確定,選擇跟隨拿俄米,不只是跟隨,而且是全人全然的跟隨!

路得的全然跟隨有一種層次的漸進,從個人具體的基本需要─去哪裡、住哪裡,到群體認同─國家,再到心靈歸宿─神。當她選擇跟隨拿俄米的時候,等於選擇卸下所有過去她可以拿來作為身分認同的記號,換句話說,撕掉住在摩押地的標籤、撕掉身為摩押人的標籤,撕掉崇拜外邦神的標籤!身為外邦人的路得還沒真正去到伯利恆,唯一的指標是婆婆拿俄米,這份愛、這種歸屬感可以深到她願意,願意選擇拿掉這些可能成為她障礙的標籤去到伯利恆,我們可以說這個愛的選擇,也是一個信心的選擇!無怪乎,路得這個名字的原文,也有「勇士」的意思!她確實是一位信心的勇士!

你身邊有一個關係深厚到,你願意像路得一樣作出愛的選擇的人嗎?或許這個選擇不是放下一切跟隨,但某種程度也必須不斷捨己!神用一位外邦女子向祂子民述說耶和華的慈愛與憐憫,無論身邊有沒有使我們甘願為之捨去一切的人,但卻都有一位兩千多年前已選擇為世人降生、為世人受死的救贖主耶穌基督。他捨棄天上的尊貴榮華和君王身分,道成肉身降生人世,和我們一樣住在世界上。他所面對的無人可想像,而且他明知一切將如何發展,卻依然來到世界,依然上了十字架,承受劇烈言語無法表達的痛楚!為的是讓世人得生,那個真正在主裡,與神連結的新生命!所以永遠都不要忘記,耶穌為了你、為了我們作了愛的選擇!

三、因神的旨意而選 19-22

從19-21這三節經文可推斷,以利米勒一家離開伯利恆前的生活應該不錯,不僅眾人都認識他們,而且產業也不少。除此之外,拿俄米的話透露了內心無盡苦處、無奈,甚至是埋怨和苦毒,而且對象是耶和華神!原本「拿俄米」這個滿是甜蜜的名字,她竟然說從此叫她滿是苦水的瑪拉!可見她有多麼失落,或許還滿腔憤怒!名字對猶太人非常重要,代表一個人的性格、呼召與命定,就像神的每個名字都代表不同的屬性,代表不同的能力,例如耶和華拉法醫治的神、耶和華以勒預備的神、耶和華沙龍平安的神…。猶太人看重名字,因為名字代表一個人的特質;華人文化也有類似的作法,當父母為孩子取名時,通常含有對孩子的祝福與期望!

這時候的拿俄米回到家鄉,一定滿懷感慨!這種心情很真實,非常人性,當拿俄米勸兩位兒媳回娘家時,她以「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」這樣一句話描述自己的景況(13)!她也很清楚表態,「我滿滿的出去,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,耶和華降禍與我,全能者使我受苦」(20-21)。使我、使我,是耶和華讓她落得如此下場!「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」這句話,中文直譯比較像「因為主的手轉向反對我」,而畢德生牧師翻譯的信息版聖經,更生動地譯為「神使我的希望或我的計畫破滅」!

當拿俄米說,她滿滿的出去時,並沒有說耶和華使我滿滿的出去,但空空的回來時卻多了「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」;當我們得到祝福和豐盛恩典時,我們幾乎不會問神,祢為什麼要給我這些?一定是愈多愈好!但只要事情一不順,甚至不幸的事接連發生時,我們幾乎都會問,也都會想,為什麼祢讓這些事發生?是祢讓我變成這樣的!沒錯,若神不許可,我們一根頭髮也不會掉在地上,事情的發生一定有神的許可,但許可不等同於祂的心意!儘管從拿俄米的言語中,強烈感受到她對耶和華神的不滿與失望,然而同時,她又很清楚這一切都出自神,都在神的主權之下。

拿俄米對律法是熟悉的,她知道自己的身分,是耶和華神的百姓與選民,知道耶和華神和以色列民的先祖亞伯拉罕立約,而她是約中的百姓!雖然今天在這樣的條件下返鄉,想必很不體面,但畢竟伯利恆是耶和華賜給他們的土地,是她的家,是她歸屬的所在,所以她選擇回到這個約的當中,就算看起來像是被動地順服,被情勢所逼而回來,但她依然選擇回到這個群體之內,而這個動作等於重新認同並順服在耶和華的主權之下!

「耶和華伸手攻擊我」這句話的希伯來原文,也有「把人帶出來」、「從一個地方出來」的意思!當拿俄米覺得耶和華伸手攻擊她、覺得全能者使她受苦的時候,神的心意卻是要把她從摩押地帶出來!她的夢想、計畫破滅了,但那是她的,極可能不是神的,而現在耶和華神,正因為祂守約施慈愛,所以祂要把屬祂的百姓帶回應許之地,帶回家!「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」,如果不走到這般田地,人恐怕永遠把自己當作可以登上月亮太陽的神!

「拿俄米和他兒婦摩押女子路得,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,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。」(22)割大麥的季節通常在四月底、五月初,大麥比小麥便宜,主要用來餵養牛隻,也是窮人的主要食物來源,是以色列的重要農產品之一。伯利恆不再有飢荒,而且正要收割大麥,這是耶和華重新眷顧百姓的象徵,那地有了豐盛與盼望!是否拿俄米和路得的命運,也將如同伯利恆的大麥田一樣,準備進入耶和華的豐盛呢?

法國的維諾妮卡後來認識一位木偶表演家,沒想到這個男人親手做了兩個一模一樣的木偶,再把她們的故事搬上表演台,他以為自己是可以操縱生命的命運之神,舞台上當波蘭維諾妮卡的木偶倒下時,彷彿是他的手決定了木偶的命運!但不是這樣!波蘭的維諾妮卡死了,是因為她選擇夢想,法國的維諾妮卡活下來,是因為她選擇生命。耶和華神並不隨自己心意任意玩弄我們,如同玩弄木偶的表演家一樣,祂如果只是像操控木偶般操控我們,何苦如此大費周章讓祂對我們的愛情故事,直到如今還繼續下去?何苦創造人的時候,賦予他自由意志?大可不必!

威廉波頓這位出生富家的宣教士,中學畢業禮物是環遊世界,看見中東亞洲非洲的窮人,覺得上帝呼召自己成為宣教士,將福音傳給窮人,但對於這樣的道路之苦非常猶豫,但最後選擇順服上帝。這時,他在父親送的聖經寫下「不保留」(No Reserves)。耶魯大學畢業後,父親希望他承接家業,大企業爭相以高薪想聘請他,但他申請了普林斯頓神學院,被接納以後,這時候他寫下「不退縮」(No Retreats)。等他神學院畢業前往宣教工場前,必須先去埃及接受訓練,沒想到罹患重病一個月後就過世了,年僅25歲。當父親整理兒子的遺物時,發現他離世前在聖經後頁寫下「不後悔」(No Regreats)!這是威廉波頓的選擇,以年輕的生命回應耶穌基督選擇降生、選擇走上十架苦路,為愛為拯救而捨己的選擇!

我們的一生都在面臨選擇,有小有大、有輕重緩急,也有不同等級的利害關係;有為生活現實作的選擇,也有為愛作的選擇,更有為上帝作出的選擇。當我們作選擇之前,記得先來到上帝面前,把一切的考量陳明在祂面前,求聖靈給我們智慧,按照聖經裡的教導與上帝作事的法則,仔細觀察、專心求問,作出合神心意的選擇。或許我們會怕錯,上帝也知道,但只要我們認真尋求祂,倘若真的錯了也千萬不要懷疑,我們依然在祂的手裡!祂會帶我們繼續往前行!

人與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