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疫情、新牧養

張益禎主任

前言

疫情席捲全球,台灣教會群體在政府防疫之「隔離令下」-似乎在關閉與隔絕中,也按法令而暫時掩門、隨俗落幕了一陣子。但經過一段時日,又拜科技網路之賜-網路教會也隨即興起。默默中,教會也興起「網紅」話題。這對教會而言,是另類教會觀的發展。特別是在臉書改稱為Meta(元宇宙)之後,教會歷史將會從這些社群軟體的開發層次,也跟著時代步入AI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晉階新紀元。


這疫情一來一往的折損,使得百行各業傷痕累累,甚至真得在商業競爭下經過幾遭折騰,許多產業面臨收拾善後、關門大吉。而許多教會在疫情中,沒預備好網路的器材與資金裡-也只好暫時歇業(沒有實體聚會)……直到如今稍稍走過疫情,普遍而言,教會恢復聚會了,但過往的盛況不再,似乎又有點令人吃驚,套用今世之子的話說「回不去了」,不僅聚會人數大減,奉獻收入短少,而且事工也大幅縮水。這是怎樣一回事?教會又該思考些什麼對策?

觀察此次疫情,有幾多攔阻漸漸形成,成為信徒返回教會的障礙與人無法進入教會之因由。

一、政府隔離令下,劃出壕溝限制。加上等候疫苗施打,似乎逐漸養成一些生活習慣,逐步讓人與教會社群活動脫節。教會可能須重新思想未來是否會再有這類隔絕令起,如何加以因應與規劃,好讓信眾可以在一切教會活動與資訊上,可參與、掌握重要的聯繫。未來與病毒共存,似乎是教會應積極回應的方向。
二、實體聚會面臨強迫轉型,網路轉播爭相抬頭,當然百家爭鳴中,比較心一出,忠誠度就相對減低。這是一個時勢造就網紅的時代,然而卻在這樣百家齊放的過程中,資訊的真偽成為教會防偽力度的鑑別,當然也相對的是信眾囫圇吞棗的陷阱,教會卻也可能無力把關。

三、信眾在家聚會習慣,日子過久定型化,大家「懶得出門」。加上對疫情發展無法信任與掌握,選擇宅在家「最可靠」。疫情反覆也是使人裹足不前的關鍵因素。人由勤勞習慣轉為怠惰與懶散,只是一牆之隔,因此習慣於在家參加網路聚會,似乎勢以難擋。網路是一堵可能成為藉口的牆,卻也在其中逐漸脫離群體聚會的習慣。

四、疫情中個人收入減少,連帶對教會奉獻也受影響。加上因部分人對銀行轉帳嫌麻煩,尤其對年長者也不容易——因此一切奉獻都有一定量打了折扣。開發儲值轉帳制度與信用卡、電子支付功能,是否會是教會轉型的問題?其實,美國許多教會紛紛轉向網路,並不是因為奉獻減少,而是聚會人流難以回流。所以奉獻無論是轉帳制度或支付系統,似乎不是太大之問題,而是在乎人流是否回溫。但是教會不能不思考如何迎向現代化的電子支付問題,以使奉獻更便利。

五、疫情反反覆覆,政令無法鬆綁,隔離時間過久,人心渙散,無法凝聚於教會。其實對教會之信任度也日漸降低。這是很現實的問題,許多時候,教會必須多方考慮如何更多體恤會眾的心態與現實生活的關顧。不可太過本位主義,只要求信眾回饋教會,卻忽略在信眾急難之中,如何更加添心力,讓愛心更到位。

六、若教會關心無法具體到位,那麼冷淡如影隨形。關心與愛的冷漠,若勝於對疫情的恐懼,那教會將面臨最大的牧養危機。考驗教會如何實踐真實的愛,使疫情意外成為「照妖鏡」。

對整體後疫情,教會應當思想有何期待與改進,以盼望可以真正讓教會療傷恢復?教會可以怎樣提升疫情中關懷與後疫情的牧養?

教會關顧之愛心是否到位,是整個牧養最大關鍵。無論如何在疫情中,必須好好重新檢視「愛的交流」是否真實。因為未來這樣「隔離」的「元宇宙」現象,會越來越有威脅感。

不可諱言,近代的「元宇宙」(metaverse)觀點:元宇宙由「meta」(超越)和「universe」(宇宙)組成,即「超越宇宙的世界」。牛津詞典將其定義為一個虛擬實境空間,使用網路之用戶可在其中與電腦生成的環境和其他人交流互動。維基百科上說:主要是探討一個持久化和去中心化的線上三維虛擬環境。此虛擬環境將可以通過虛擬實境眼鏡、擴增實境眼鏡、手機、個人電腦和電子遊戲機進入人造的虛擬世界。這種走入自我又可找著同理心的「小組化」,以及疫情隔離對教會的傷害,已經讓教會在21世紀初期不再崇尚Mega Church(巨型教會);而隨時代而改變成「新的」教會觀,而這個網路教會的雛形,已經漸漸出現,討論Meta Church(元宇宙教會)便是當紅議題。

元宇宙究竟是虛擬還是真實?或是什麼光景下的產物?根據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說法:元宇宙是一個沉浸式虛擬世界,人可以在其中相聚、消磨時間,將虛擬實境中的範圍擴充到極致——甚至達到「瞬間轉移」到不同體驗中。祖克伯說:「身在元宇宙當中的關鍵特質,就是感受自己確實和另一個人或是身處在另一個地方-創造虛擬化身與數位物件將成為自我表達的重要元素。」這真是一種極度弔詭的現象,一方面「單獨又隔離」卻又「常需重逢相聚於網路社群平台」的弔詭。

現實生活中,根據新聞報導,韓國在元宇宙新概念領域持續發力,初步形成了由政府引領、民間主導、各大企業開拓、偶像工業驅動的元宇宙產業。2021年11月初,首爾市政府宣布將打造公共服務元宇宙平台「元宇宙首爾」,該項目計劃耗資39億韓元(約330萬美元),最晚將於2022年年底建成,之後將分三階段引入元宇宙生態系統,涉及市政管理的各方面服務,涵蓋經濟、文化、旅遊、教育和市民投訴等板塊。此舉引發國際輿論普遍關注。

走入元宇宙議題,似乎已是未來的大趨勢了,而教會如何面對這個「新酒時代」呢?尤其是新時代(E世代)年輕人又是如何來面對他們的信仰生活?面對基督教古老的信仰呢?基督教論壇報提出,元宇宙給教會的三項提醒:1.現在就開始研究虛擬傳福音(Virtual Evangelism);2.在您的教會中,安排某些人負責社交媒體(最好是25歲左右的年輕人);3.就像投資組合一樣,確保教會朝多元化發展。

的確,要迎接元宇宙時代,教會不能再忽視這股「既隔離、又親密」的弔詭現象,否則未來教會將失去在元宇宙論壇上,去影響元宇宙青年世代。

一、首先要改變教會觀。過往教會希望成為信眾聚集之社群,可以以教會建築作為聚會場所,但疫情之下隔絕興起,似乎群聚意識已經越來越要「小心」。所以舊有之「人來」教會的觀點,可能會變成「無牆」教會(隨地可成教會小組聚集)或則「道成肉身式之牧者前去信徒家中聚會,或者尋覓其他地方一同(輪流)聚集小組」。這將改變傳統教會觀,不再是以教會主軸,而是以「信徒生活」為主軸的教會觀。這也會是新牧養觀的起點。

未來甚至要主動介入元宇宙教會開發工作,因為元宇宙教會不同於一般教會型態,它可能是接觸與外展福音工作的前哨站,因之傳統教會要考慮將賦予它多少「異於常態教會」之主權,可以讓元宇宙教會在教會傳統體制外繼續去接觸新的「投奔者」?傳統教會可以接受這種「異常」現象與多元化嗎?

二、網絡時代的更新:經過AI系統的介入,網紅之狀況,已經可能是一個令人不得不去探討的「模式」,教會當如何回應這個網紅議題呢?教會應該積極研擬方案來。是不是該讓傳道人成網紅?或者選擇該不該刻意直播或後製?但教會資訊團隊可不可以承擔每一場主日播出或每一次查經、禱告、教育之平台,讓教會是透過網絡無遠弗屆?教會又當如何突破個人網紅(侷限視角)的「操弄」與迷思,而回歸信仰之應用本質?同時如何進行網路小組與關懷牧養,又都是未來極大的挑戰。

同樣這些在不久將來,也即將在元宇宙教會生態裡會冒出這類的需求,教會預備好投入這樣的競爭?傳道人如何具備「衡量」的智慧與牧養觀念?神學院也有充分的引進對於元宇宙產業的了解,以預備服事元宇宙禾場?

三、聚會型態轉換:教會未來一定會走向「視訊工程」,而其中所需添購的設備、人力與製作團隊加上一切節目製作企劃案等等,教會儲備資訊或網絡之人力、物力與財力之量能等等,不可以等閒視之……人腦與電腦的對奕即將開始。

若同時也加上元宇宙的產業,教會有足夠資訊人才可以帶領前往元宇宙市場征戰?教會聚會設計如何與元宇宙產業合作,或者轉換全套由教會設計來主導的遊戲?

四、電子支付奉獻平台的應用。教會收奉獻,不能完全無視網路銀行與信用卡、以及電子支付,這是一個可能會變成常態的轉帳功能研究。

五、至於關懷牧養的到位,除了架構網路小組,LINE等通訊軟體之使用,每日讀經、禱告信息之傳遞等等,都可以更細膩研究如何達成牧養之果效。面對廣袤的元宇宙社群,教會如何去聯繫與關顧?說明白些,教會是否允許有「電競」傳道人,或者開發元宇宙的服事型態?

六、家庭祭壇的建立,不僅幫助穩住家庭的功能,也可以成為鄰舍好友的福音出口。如何拉攏元宇宙的年輕社群進入同溫層經營與關顧?家庭祭壇是個很好的管道。

七、最後是整個元宇宙教會的思考。虛擬世界與同溫層現象越發發展,許多人在其中藉著通訊軟體找著慰藉,教會的牧養工作如何深入這個區塊?教會中資訊人才之養成,AI技術之突破,網絡節目之更新等等都需要投資人物力,都需要有團隊經營。

後疫情,加上元宇宙,這個時代比以往更加「詭譎」,面對後新冠的教會未來,沒有人有把握預測未來,但也無法逆料再隔多久時光,又是另一型態與時代的轉化。當元宇宙時代正訴之於高速傳遞信息與同溫層互相關懷——「隔離又擁抱對方」的弔詭,正大大打破過往教會生態的牧養實質。面對這樣氣象萬千,同時千變萬化、快速集中、卻又相互隔絕的「關係」,數碼網路可能霸佔人們許多互聯關係中最重要的聯繫,而虛擬世界也將不再只是趣談,而是人們生活中最可能的娛樂型態。如果沒有先進入這個數碼市場,甚至主動介入元宇宙世界,未來教會資源將可能被元宇宙社群意識阻斷,這當然也包含越來越多橫生之「敵基督」的因素。面對後疫情、Meta虛擬情境之未來,願神給我們更多智慧,參與未來世代,可以領風騷而不被元宇宙時代拋棄與淘汰。教會應該走在時代前鋒,對世代發出暮鼓晨鐘之震撼。

基督是時代的神,祂遠超越整個受造界。Meta Church會是怎樣的規劃,沒有人可以完全設想,而在救恩計畫裡,末後日子屬於「數位」翻騰時代,則是無法規避的未來。今日基督徒躬逢其盛,但也需不要被世俗所困惑。但願父神的智慧光照,使這個時代與下個世代、每個世代,使用祂的僕人可以更貼近父神的心意,去進入世代,引領世代走入神救贖計畫。

最後引用傅士德對今日世代膚淺的感慨,而加以修改的感言:

「膚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禍根,而『虛擬隔離沉溺主義』是今世網民的靈性問題。我們今日迫切需要的,不是更多教會敬虔人士或者屬靈人,而是願意深層道成肉身進入元宇宙深度的人。」